青年說丨“濾鏡景點”引爭議 該反思的不僅只是平臺
近日,小紅書就網友反映的“濾鏡景點”問題發聲明致歉,指出了部分用戶過度美化的內容讓實地打卡的游客感到受騙這一問題。
“濾鏡景點”其實是圖片處理技術的發展的產物。各類操作方便且功能強大的P圖軟件愈發受到人們的青睞,許多用戶在社交平臺上傳照片前,都喜歡將原片進行后期處理,使其達到符合自己審美要求的效果。由此帶來的“濾鏡景點”問題,也并非一日之寒,除了小紅書以外,抖音、快手等一系列UGC平臺也都存在類似的“圖片與實物不符”的情況。當平時很少有人留意的地方,經過一些擅長攝影和P圖的用戶處理后,就被賦予了天空之鏡、粉色沙灘、宮崎駿動畫既視感等標簽,成為下一個網紅打卡地。
實際上,用戶在不違反任何法規的前提下,P圖和安利好物屬于個人的自由,平臺也不好做過多干涉。此外,目前對于個性化P圖與虛假宣傳之間,也難以設立一個準確的判斷標準。但是,受眾因過度美化的照片拉高了心理預期,等到真正目睹到景點“真容”以后,巨大的落差感將導致信任危機,人們愈發難以辨別網紅景點的“真”有幾分。該app作為用戶“種草”的熱門軟件,此番舉動也是做出了一番表率,通過推出踩坑榜和景點推薦榜,能給用戶提供更全面的參考意見,但這也只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權宜之計,其根源還在于當前的社會文化。
“濾鏡景點”能夠讓那么多人踩坑,與當前“網紅地打卡”的潮流緊密聯系。在意見領袖的造勢下,許多景點不再像從前一樣是人們休閑放松的地方,而是成為任務式打卡的場合。同質化的旅游照成為大眾“到此一游”的證明,人們沖著景點的“顏值”、象征性的地標蜂擁而至,所以網紅景點的美照才會有如此強大的說服效果。
然而,旅游景點除了外在觀賞價值以外,還有美學、科學、歷史人文等其他價值,相比于視覺的享受,內心的沉淀也同樣重要。為此,國家旅游管理局在景點宣傳時應該注重引導大眾關注文化內涵;相關平臺也需進行必要的內容管理,將更多凸顯文化內涵的景點安利進行推送。而用戶自己在選擇景點時,也需要更加全面地搜集信息再進行決策,并且也該反思“好出片”是否是景點打卡的唯一意義。
作者:顏李霞儀(重慶大學)
華龍網《青年說》投稿郵箱:hlwqingnianshuo@126.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hualongbaoliao,報料QQ:34015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