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說|家校沖突更應用溝通化解
近期,針對“5名學生家長反映學校食堂安全問題被刑拘”的網絡傳言,河北省臨漳縣官方回應,此事系部分家長不滿原中學校長調走,企圖尋釁滋事,以“多名學生食物中毒”為由強行入校擾亂學校秩序,刑拘逮捕將嚴格依法辦案。
作為教育合作方的兩大主體,家庭和學校不是對立面,出于不同的教育理念產生矛盾是正常情況,但解決沖突的辦法不見得必須動用武力,須知合作才能共贏,最優解永遠存在于家校攜手、協同育人的努力之中。這場風波表面的焦點是學校食堂安全衛生問題,實際上是教育改革之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邊界和底線問題。
第一,校方未能及時預防,家長知情渠道不暢。關心則亂,當知道自家孩子可能食物中毒時,部分家長著急了解具體情況,深夜趕往學校情有可原。校方應安撫好家長的情緒再冷靜協商后續。
第二,家長無視學校規則,干擾學校正常秩序。眼見為實,只有親眼見到孩子健康平安,為人父母者心里的石頭才能落地。但家有家法,校有校規。部分家長卻不遵守學校的管理規定,強行闖入校園,進入學生宿舍,引起學生恐慌;隨意拍攝食堂,利用網絡宣泄,散布不實言論。
第三,家長言論行為過激,學校處罰考量不當。為了保障校園內學生的安全,防止部分家長鬧事生非,學校緊急轉移了全體學生,并向公安機關報警求助,實屬當夜混亂情形下的無奈之舉。但以“尋釁滋事”的罪名刑拘家長,使刑法介入學校和家長之間,影響的就不只是涉事家庭,還打破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微妙平衡。
實現家校“協同育人”的重要前提是彼此尊重、理解、互信、和諧。教育之重任,不在校長一人之力,優秀師資充分流動,才可能讓每一名學生都平等接受教育。學習之成效,也不全在學校教育,學生的自學能力是基礎教育階段人才考察的關鍵所在。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應以目標為導向。誠然,家長有權利監督學校教育,學校也有義務保障學生安全,當兩者沖突升級,家長聚眾到學校鬧事,對話溝通的方式未免過于簡單粗暴。為創建積極活躍的家校溝通氛圍,家長可以派家長代表或通過家長會理性參與學校的管理督導建設,學校可以利用家訪、微信群和校園網站等多種渠道及時向家長傳遞學生動態,從而達到協同育人的成效。
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應促進家校有效溝通,培養教育互信,明確主體責任、遵循各自規則。既要使二者統一戰線形成教育合力,也要厘清家校共育的邊界,朝著立德樹人的共同目標前進。
文:陳璐(重慶大學)
華龍網《青年說》投稿郵箱:hlwqingnianshuo@126.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hualongbaoliao,報料QQ:34015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