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說 | 疲憊的雙十一:少一些套路,多一些實惠
歷時近一個月的雙十一購物狂歡落下帷幕,今年天貓雙十一總成交額達到5403億元。天貓強調,今年雙十一“更看重消費者和商家體驗的提升,以及更健康的商業生態”。
從天貓今年雙十一表現來看,拉長促銷周期、不公布實時成交額、退款數據不透明、鼓勵充卡充值等操作讓人懷疑,這是否體現數據不好看,消費者對提升消費體驗這一口號并不買賬?
雙十一戰線拉長,使得消費者疲軟。今年雙十一不再是當天的一次性“狂歡”,而是分成兩波活動。從十月初就開始第一輪預熱,10月20日付第一輪定金,11月1日付尾款,接著是第二輪預熱和付尾款,將戰線拉長到一個月之久。消費者疲于明晰每輪促銷的時間和規則,為了買到“全年全渠道最低價”必須各種比較,浪費太多時間和精力。拉長戰線,似乎只是平臺為了將11天的銷售數據,都計算在雙十一成交額內,呈現出漂亮的“戰報”。
各種滿減活動復雜,想省幾塊錢難度堪比高考數學題。平臺“滿200減30”、“滿199減25”,商家滿減券以及88VIP大額券疊加,使消費者眼花繚亂。有的消費者為了薅“羊毛”,甚至上起了雙十一湊滿減的網課。此外,為了湊夠滿減,消費者被困在算法中,被迫買不需要的產品。
產品價格明降暗升,商家心機滿滿。比如同一款產品,平時賣200元,雙十一促銷時提價到500元,再打六折,以300元賣給消費者。一些大品牌,不降價卻送一堆用不上的小樣和贈品,實際算下來,也沒省下多少錢。
價格存在波動,渠道價格不統一。同一款產品,可能1號和11號賣的價格不同。同一產品在各個主播直播間,價格也存在差異。這就導致買貴了的消費者不滿,主播明明承諾的全年最低價,卻有人買得比我還便宜。
一句話總結就是,活動規則復雜,消費者沒有真正感受到實惠,平臺及商家的誠意不足。今年的交易總額雖然較去年有增長,但就增長率來看,并不敵往年。當銷售額達到一定量級后,確實很難再有突破性增長,如何維持輝煌,重視消費者訴求才是電商管理者應該重視的。
如今互聯網受眾從增量變為存量,電商從爭奪消費者改為維護和挖掘消費者。電商平臺競爭激烈,平時一個月有好幾場促銷活動。消費者早已對節日促銷“免疫”,被這些活動分散了精力。
雙十一本是商家為了回饋消費者,進行的降價促銷活動,如今卻被各種眼花繚亂的規則澆滅熱情。想要提高消費者體驗,不如直接打折,而不是各種套路。
作者:胡瑩雪(重慶大學)
華龍網《青年說》投稿郵箱:hlwqingnianshuo@126.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hualongbaoliao,報料QQ:34015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