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說 | 在視頻里做實驗 清流“網紅”的新傳播力
近日,同濟大學物理學系退休教授吳於人,因輕松幽默、有干貨的科普視頻在網絡上走紅,也被網友親切地稱為“吳姥姥”,其實,她從事物理科普工作已經16年了。
吳於人在教學中意識到學生對物理的抵觸,為了讓大家能夠走近物理,打破面對公式理論的畏難情緒,與同事們一起創辦物理探索實驗室,同時申請向廣大青少年開放,獲得上海市科委、教委支持,擔任首任站長,在各種趣味設計中,讓孩子做到真正從興趣點出發。2018年開始,利用新興的短視頻形式,把對待學術的初心與熱情淋漓盡致地揮灑,將這份光與熱傳遞至更多人。
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以感興趣,學得懂為宗旨,將晦澀難懂的復雜理論轉化成小實驗,壓縮在一分鐘左右的短視頻當中。她舉著菲涅爾透鏡笑著說“我變大了”,解釋了與普通透鏡的區別,用竹掃帚講解太空中的宇宙射線,用回形針和鋁箔制作小型驗電器演示同性相吸、異性相斥的原理,輕快可愛的語言,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道具,內容通俗易懂,帶領網友在科學世界遨游,找回科學探索的純粹樂趣。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她對未知事物保持好奇心,收到新的實驗用具會欣喜,想創意、寫策劃展現物理的魅力所在,不怕苦、不怕累與團隊年輕人一起連軸轉,將“全民素質提高,做科普傳遞知識”視為己任。吳姥姥“不刷題”的賬號成為了一個四通八達的交匯點,網友在評論區中對疑惑內容提問,對不完善的地方進行補充,互相解答與反饋,將知識的網絡串聯起來,每一條內容都干貨滿滿。
當下,標榜“知識”的視頻頻頻出現,往往噱頭大過于實質,內容浮于表面,亦或追追熱點、貼篇論文,做個學問搬運工了事,賺取流量密碼,坐上網紅的寶座,最終卻被戲稱為營銷號,將科普的本質拋之腦后。“網紅”多種多樣、層出不窮,在這股爭搶成為“知識型大V”頭銜的洪流中,吳姥姥的內容走出了一股清流,這一個個一分鐘的短視頻背后,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絲不茍、嚴謹認真的氛圍塑造與精神延續。
在信息爆炸,一切加速化的時代里,知識的產出可以慢下來,有價值、有意義的內容還需要再多一點,做到真正的長久不衰,給正處于啟蒙時期的青少年營造開拓視野的空間,讓他們明白“網紅”的“紅”是什么,理解到肩上的責任重擔與心中的志氣、骨氣和底氣,讓孩童時的夢想重回“我長大也要當科學家”。
作者:李佳懌(重慶大學 )
華龍網《青年說》投稿郵箱:hlwqingnianshuo@126.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hualongbaoliao,報料QQ:34015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