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兩江評 | 老小區“改”出幸福感
據悉,自2018年以來,重慶累計啟動老舊小區改造2600多個、惠及居民68萬多戶,讓一些老舊小區變身宜居、潮流小區,改出了群眾得實惠、城市有提升的多贏效果。黨員干部和群眾共同參與老舊小區改造全過程,真正將民生工程做成民心工程,增強了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老舊小區改造,要將昔日的難點變為今日的亮點。
黨中央一再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要以民生需求作為我們工作的出發點,堅持人民群眾在哪里,民生需求在哪里,黨的關懷就覆蓋到哪里。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的過程,就是使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滿足感不斷增強不斷厚實的過程,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進步。當前,一些城市的小區由于建成年代較早,難免存在街老、院老、房老、設施老、生活環境差等一系列問題,嚴重影響了居民生活品質。基層黨委政府因地制宜,切實以居民最關心的問題為導向,真正把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準,結合地域文化和院落實際,一院一品地個性化改造老舊小區,將設施老舊、缺乏養老和生活服務配套、綠地、文體、停車設施等問題都處理好,才能把老舊小區群眾的愁楚情緒變為陽光笑容。
老舊小區改造,要將昔日的冰點變為今日的熱點。
“十四五”期間,我國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增進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質。客觀地說,老舊小區改造,生活其中的居民是受益者,更應該是參與者。基層黨委政府要多聽群眾的意見,緊緊圍繞“改得快、改得好、改得滿意”這一目標,切實將民主協商貫穿于改造全過程,使居民從原本不關心小區建設的“局外人”,變成為小區建設貢獻力量的“主人翁”。還要注意化解極少數居民的不良情緒,真正使改造項目“接地氣、切民生”,特別是要通過小而美的設計推動垃圾分類、舊樓加裝電梯、立體停車位、公共充電樁等公益性設施設備建設,讓改造工作更方便、更舒心,讓一批老舊小區都成為“轉角有驚喜”的地方。
老舊小區改造,要將昔日的痛點變為今日的沸點。
將老舊小區改造列入民生實事工程,在改善居民住房條件的同時,也將提升城市形象。在改造過程中,尊重居民習慣,結合小區實際,一方面能夠精準鎖定群眾最關心、最急迫的問題,真正通過改造解決居民生活的“痛點”;另一方面也能凝聚各方智慧,讓改造持續運轉起來,方便改造完成后的管理維護,最終取得一改多贏效果。根據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的測算,全國老舊小區面積約為100億平方米,堅持共建、共治、共享,下大力氣對老舊小區進行改造提升,將不斷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和“精氣神”,贏得最大社會效益。
作者:肖水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hualongbaoliao,報料QQ:34015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