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網絡中國節?清明系列兩江評③ | 清明時節 文明祭掃更重要
每年清明,人們會通過掃墓祭祀來緬懷先人、寄托哀思。但傳統的焚香燒紙、燃放鞭炮等不文明祭祀方式所帶來的問題日益凸顯,與當下可持續發展理念有所沖突,如何與時俱進傳承習俗,成為新時期的探索方向。
提倡無火祭掃,打造綠色清明。
每年4月是火災發生的高頻期,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與清明祭掃時燒香燒紙、燃放煙花爆竹等有直接關系。為此,各地都有針對性地開展節前消防安全檢查和宣傳,確保清明節期間平穩安全。其實傳統習俗所表達的內涵是對故人的思念之情,不一定非要靠燒紙、焚香和燃放鞭炮等的方式表達。傳統節日的傳承與創新,需要的是與時俱進,例如可以借助鮮花、植樹等多種方式,寄托我們的哀思。如重慶市渝北區就推出“時空信箱”、手工紙花等形式,鼓勵大家以綠色環保方式,緬懷先人的同時也保護了生態環境。
弘揚傳統文化,打造文明清明。
清明作為傳統節日,既可以傳承家風,也可以進一步宣揚愛國主義精神。緬懷先人,不僅可以學會感恩,也可以懂得珍惜,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如重慶市石橋鋪殯儀館就舉行了一場以“不忘初心祭英烈 感恩奉獻悼故人”為主題的集體公祭活動,通過點亮心燈、誦讀祭語、敬獻花籃、絲帶傳情等方式表達哀思,讓清明更加“清”與“明”。
鼓勵遠程祭祀,實現安全清明。
當前,正值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過多的人員流動和聚集,可能增大疫情反彈風險,我們可以通過網絡祭祀、代客祭掃等方式悼念緬懷先人,從注重實地實物祭掃轉為“云祭掃”為主。重慶市民政局今年力推網絡祭掃、家庭追思等文明低碳祭掃方式,鼓勵有條件的殯葬服務機構開展多形式活動,使祭掃服務更加方便快捷。
清明祭掃在心不在形,改變的只是形式,但不變的是對親人的追思、對烈士的尊重、對故人的懷念。每個人都應用文明祭祀的實際行動,做個移風易俗、文明祭掃的倡導者、實踐者、維護者,讓文明祭掃成為新風尚。
作者:煜宏(兩江新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hualongbaoliao,報料QQ:34015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