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說 | 相對“防沉迷手機”更重要的是自律習慣
隨著互聯網產業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與網絡越來越重合。但與之相對的,人們的手機依賴程度進一步加劇。近日,新華社報道戒除智能手機上網沉迷的生意日趨紅火。不少人選擇使用“防沉迷手機”、安裝計時電子鎖和使用時間管理APP。可是,“防沉迷手機”畢竟只是外物,相比這些新花樣,養成自律習慣才是對癥良方。
近年來,網民上網時間逐步增長。《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人均每周上網時長達到28.5個小時,較2020年12月提升2.3個小時。第五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指出,診斷為手機游戲成癮需包括無法控制玩游戲的心理,不能玩時表現為易怒、焦慮和悲傷,對其他愛好喪失興趣等。不少沉迷手機的人對手機的依賴更在于享受娛樂,回避現實煩惱,尚未達到不玩便出現戒斷反應的地步。
對未及成癮標準的群體而言,各種“戒手機”產品反而“雞肋”,平添諸多不便。特別在新冠肺炎疫情流行以來,網絡生活已經成為人們現實生活的重要延伸。手機成為買菜繳費、辦公和學習的高效率工具,更搭載著生活必需的健康碼和行程卡等程序。“防沉迷手機”難以滿足使用者的日常生活需求,安裝計時電子鎖在出現緊急情況時存在誤事誤工的可能。雖然時間管理APP不存在關鍵時刻無法使用手機的問題,但并不能完全避免沉迷手機,APP設置上仍有漏洞可鉆。不少“戒手機”產品的用戶表示“重度依賴”的他們總能想到變通辦法。這些產品的成效既不顯著,又平添諸多不便。
相比這些花樣,養成健康自律的習慣才是針對手機沉迷的對癥良方,將手機由娛樂工具轉化為健康生活的工具。養成自律習慣不僅是一句口號,更多的是要做到將注意力從手機娛樂上轉移。近兩年老年人上網成癮的相關新聞有所增加,這也為我們敲響警鐘。無論是因為沉湎娛樂,還是自制力薄弱導致行為失控,手機沉迷者在心理上要積極面對,放棄逃避;在行為上要制定計劃,拒絕拖延。在老年人沉迷手機的問題上,我們更要以關懷來排遣他們的孤獨和悵惘情緒,以線下活動來豐富他們的養老生活。
要與沉迷對抗,我們要做的是建立廣泛的生活網,形成健康的自律鐘,掙脫失控的成癮網。
作者:李佳英(廣西大學)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hualongbaoliao,報料QQ:34015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