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說 | 迷信留學“背景提升”項目 最終只會坑了自己
知名教授的推薦信、短期產出高水平論文的學術培訓、世界500強企業的實習經歷……這是不少留學中介機構推出的一系列所謂“背景提升”服務,花上幾萬元費用,便可快速獲得相關經歷的加持。這個“快速包裝背景、提升學歷含金量”的服務讓申請海外留學的學生和學生家長心里直癢癢。
為了提高留學競爭力,一些家長或學生選擇花錢購買“背景提升”服務。而所謂的提升,只是到肯尼亞喂兩天大象、待個一周然后又回來了,之后便能獲得“參加過國際性活動”的經歷。當虛假的背景被揭穿,這些“背景”就會成為狠狠打在學生身上的板子,最終只會坑了自己。
背景提升,是指通過參加各種課外活動和學術實踐等方式提升自己在標準化考試成績之外的一系列軟實力,從而增強自己的競爭力。其本質是尋求留學申請中除了紙面考試成績以外區別于其他競爭者、發現和挖掘自身獨特競爭力和價值的過程。期望通過提升背景以提高出國留學競爭力的初衷本沒錯,但需要自己踏踏實實去做出成果,不能只是簡歷上有大幾頁的光輝經歷,實際上自己只是一張白紙,啥也沒有。迷信幾萬元“背景提升”項目的“提升”效果,只是罩在個人身上的虛假外衣。
教育部2020年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度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70.35萬人。2021國際教育高峰論壇發布的《2021年度全國留學報告》顯示,我國出國留學人數仍在不斷增長。疫情之下,原定出國留學的人群中,仍有91%堅持出國留學計劃。出國留學的競爭越來越大,為了讓自己“脫穎而出”,有人打起了“背景提升”的主意:花錢購買留學中介的“背景提升”項目,就能在短期內獲得推薦信、專利署名、實習證明……然而這些僅是通過一周上兩三次課,隨后按照機構的指導寫好文書,學生的背景就能被重新包裝,宛若鍍了一層金。
另外,因申請時間短、學校要求高等因素,如美國常春藤大學的研究生留學要求就有“有科研水平、作品、實習工作經驗優先考慮”的規定,這要求申請者要有相關的競賽、實習、科研、志愿者服務等經歷。部分學生不能在短期內迅速提升自己的相關經歷,就想走歪門邪道,花錢找機構在背景提升上作假。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治安管理處罰法》和《刑法》對偽造證明都有明確規定。“背景提升”服務損害中國留學生群體形象,也會影響個人的一生。俗話說,“去食去兵,不可去信”。誠信是最有力的保護色,弄虛作假失了誠信,“背景”必然會變成板子狠狠打在身上,坑人坑己。
作者:馮汝梅(廣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