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兩江評 | 補齊基礎設施短板 賦能助力鄉村振興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村地區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條件極大改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人們的獲得感、幸福感持續增強。
農村基礎設施,是提升農村生產力、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全面改善農村面貌、建設現代化農村的重要基礎。長期以來,農村地區基礎設施薄弱,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滯后,成為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業農村發展不充分問題的一個突出體現。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高度重視下,過去十年,國家下大力氣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打造宜業宜居的農村人居環境,中國農村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變革。這不僅給億萬中國農民帶來了更為便捷美好的生活,也為鄉村振興、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了堅實基礎。
完善通達的基礎設施,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基礎,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保障。“現階段,城鄉差距大最直觀的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差距大。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體現在公共資源配置上。”從易地扶貧搬遷到村村通公路,從農村喝上放心水到網絡進村入戶,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啟動大規模的農村基礎設施改造工作,累計投入34628億元建設資金,新改建238.6萬公里農村公路,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全部實現通硬化路、通客車、通郵路、通光纖4G網絡,八成以上農村人口喝上了自來水,農民吃水難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
鄉村振興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建好管好農村公共基礎設施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支撐。當前,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農村基礎設施依然是相對薄弱的環節,特別是存在產權不清、責任不明、管護缺失等問題。比如,農田水利等生產性基礎設施普遍存在損壞嚴重問題。為此,要厘清權屬責任、明確管護標準、健全管護機制,努力形成建管并重、以建促管的良性循環。要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各方資源,深化改革創新,切實把農村基礎設施建好管好。要拓寬各方參與渠道,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構建農村基礎設施共謀共建共管共享格局,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基礎支撐。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農村基礎設施點多面廣,是農村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強化實施鄉村振興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把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從政策、投入等方面給予強力支持,真抓實干、久久為功,農民群眾就會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作者:蒼月(渝北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hualongbaoliao,報料QQ:34015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