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兩江評 | 書寫防沙治沙優秀答卷 樹立全球荒漠生態治理標桿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取得顯著成效,美麗中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一幅幅“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的大美圖景,徐徐鋪展。目前,中國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擴展態勢,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分別以年均2424平方公里、1980平方公里的速度持續縮減,沙區生態狀況整體好轉,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重大生態問題,也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我國沙化土地面積大、分布廣、危害重,是世界上荒漠化、沙化較嚴重的地區之一。在寧夏靈武,王有德帶領職工植樹造林六十萬畝,有效阻止了毛烏素沙漠南移和西擴;在塞罕壩機械林場,三代務林人澆灌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海;在甘肅張掖,以沙區生態建設為基礎,以節水灌溉為前提,發展沙區林果產業;在西藏山南,近年來引進企業,采取“生態治沙+產業發展+帶動增收”模式,在雅魯藏布江北岸實施現代農牧業示范基地等項目建設,帶動就業超過1000人……中國大地上,昔日黃沙正換上新顏。
書寫防沙治沙優秀中國答卷。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癥”。近年來,我國防沙治沙加強依法依規和科學防治,按照《沙化土地封禁保護修復制度方案》,建立健全相關制度體系,推進防沙治沙改革,強化目標責任考核,提高預測預報水平,著力推進重點工程和項目建設。自2004年以來,我國連續3個監測期實現了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雙縮減”,呈現整體遏制、持續縮減、功能增強、成效明顯的良好態勢。十三五”期間,我國荒漠生態系統保護和荒漠化治理成效顯著,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1097.8萬公頃。近日發布的《2021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顯示,2021年全國完成造林360萬公頃,種草改良草原306.67萬公頃,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144萬公頃。中國氣象局發布的《2021年全國生態氣象公報》顯示,2021年,全國植被生態質量為2000年來最好,全國草原產草量達2000年以來最高,北方荒漠化區大部地表生態持續向好。
樹立全球荒漠生態治理標桿。防治荒漠化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從1995年提交第一個國家履約行動方案到2017年成功舉辦《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COP13),中國荒漠化防治工作成功實現了“三級跳”,由最初的跟跑、并跑到國際領先的新局面,為世界各地提供可借鑒的治沙模式。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1月1日正式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防沙治沙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軌道,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將防沙治沙專門立法的國家,這在世界防沙治沙史上也是一次偉大的實踐。20多年來,《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11-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科學綠化的指導意見》《沙化土地封禁保護修復制度方案》等政策文件,科學有效指導防沙治沙以及沙化地區的植被保護與修復工作,樹立了庫布其、塞罕壩等一批國際矚目的典型治理樣板,創造了“綠進沙退”“綠富同興”的治理模式。
防沙治沙,馳而不息、久久為功。“十四五”時期,我國將全面落實封禁保護修復制度,強化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和國家沙漠公園建設,建立荒漠生態保護補償制度,促進荒漠植被休養生息,鞏固荒漠化防治成果。同時,將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的理念,構建沙區種養加產供銷、農文旅一體化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快鄉村振興步伐。未來,一個負責任的中國將成為全球荒漠化防治事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作者:縱橫四方(渝北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hualongbaoliao,報料QQ:3401582423。)